失敗的力量

閱讀時間 8 分鐘
撰文 Lotte Jeffs 插圖設計 Joël Penkman

由 Elizabeth Day 所主持的 Podcast 節目How To Fail,至今已累積高達 500 萬人收聽;是什麼原因讓本節目如此火紅?而從中我們又能學習到什麼?

失敗,曾經是一個充滿污辱性的詞彙,但時過境遷,失敗對現代人來說彷彿不再有負面意義,甚至也有人鼓勵、提倡「盡早失敗」或「邁向失敗」這種思維模式出現;而在這個世道,從人們肆無忌憚地在社群平台上分享自己不幸的遭遇,像是在美國矽谷每天上演且如雲霄飛車般的成功與殞落,失敗在這個時代所被重視的程度,其實是前所未有的,而這也是 Elizabeth Day 所想要討論的核心議題。

我的這位老朋友告訴我:「說來諷刺,我所經歷過失敗的種種恰好都成就了現在如此成功的自己;不過,要勇於坦承自己的弱點,同時藉此來鼓勵別人、引起共鳴,也算是一種天賦了。」

我一直認為 Day 是我目前人生中遇過最成功的人之一,她出過三本小說、在她 How to Fail 的 Podcast 節目中訪問過很多全球知名的大人物,如小說家 Andy McNab、創意編劇與演員 Phoebe Waller-Bridge 等等;在談話過程中,Day 都能提出一些很有深度的問題,慢慢探詢出這些受訪者的情感與他們人生所學到的課題。

但在如此成功的背後,卻鮮少人知道 Day 在人生中所遭逢過的掙扎,她說:「我認為,許多人,尤其是女性都常常被鼓勵要果敢地將自己完全攤在世界陽光下,然而我們的生活模式一直是被精心策劃著的,就像是 Instagram 照片都要上傳最完美的照片一樣,這也導致我們都苦於去達到這些所謂外界眼光的高標準。」

至於為何在 2018 年創立了這檔 Podcast 節目,原因則與 Day 自身在目前的人生中所遭遇過的重大挫折有關。

「我 30 歲時計畫要生小孩,做了兩次試管嬰兒都失敗了,接著在三個月後也流產了,我想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在我下定決心要完成某件事情的時候,卻沒有做到;在不久後我跟我當時的丈夫離婚,並且開始了下一段戀情,孰不知也意外的被甩了,我還記得這件事是在我 39 歲生日三週前發生的,當下我真的覺得整件事情很殘忍,而且出乎意料。」

這段經歷讓 Day 頓時進入了人生最黑暗的時期,也試圖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她完全明白自己的遭遇,與許多人的悲劇相比根本不足爲奇,但她也解釋道:「失敗其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也因此每個人對於自己人生的期望自然也就不一樣。」

Day 所闡述的觀點證明了比起成功,失敗就某方面來說能教會我們的事情更多。

「當然,我不是說你必須失敗過,抑或是要用一個很理想的方式去體驗失敗,如果你正在經歷你人生中最難過的時刻,花些時間用悲傷的心情來面對它,這是絕對沒有問題的;我想說的是,失敗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發生的事情,而我個人則選擇相信失敗可以讓我們從不一樣的觀點來看待事情,並從中學到些什麼;我的遭遇幫助了我更加的理解了失敗的含義,僅僅在人生的一個節點上失敗,並不代表著我人生也就此殞落了。」

而這段人生挫折也成為她開立 How To Fail 節目的契機。
「我還記得當時我很不喜歡聽歌,那只會讓我更沈浸在悲傷的情緒裡頭,我選擇了收聽很
多跟勵志主題相關的 Podcast。」

還記得我跟 Day 是相約在洛杉磯,我們整個白天都在忙著處理公事,直到晚上在 Hollywood Hills 好好坐下來聊著這段過往。

「整個宇宙是混沌的,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也因此我們會對於失敗有恐懼感,然而我們都自以為穿上那厚重的盔甲以後,透過那細小的縫隙就以為可以控制一切。」

從 Day 的談話過程中,我可以感受她對於處理這些事情的態度與熱情,她所提出的做法都很實際,她不會叫你對於那些你沒辦法控制的事情負責,就像人際關係一樣;雖然我們每個人的遭遇都不一樣,但或許,有時候放下我們自己或社會給予的期望,是另外一種得到自由的方法。

「我在洛杉磯時,曾經跟很多位有著不同生活方式的女性聊了很多,有很多像我這個年紀的女性選擇不生孩子,對他們來說,這是一種解放,也不需要顧慮太多。」

從此,Day 便開始發展了她的失敗哲學。

「對我來說,所謂失敗,就是沒有按照自己所設定好的方式完成計畫,但這取決於妳對於這個計畫是否有百分之百的控制權,如果你看得更深入,你會發現這些計畫在大多數時候純粹只是為了滿足社會對於你的期待罷了;以我為例,我的計畫是結婚生子,而這或多或少是受 1980 年代相當興盛的浪漫喜劇文化所影響,當不符合這份社會期待時,我被看待成像是一塊完全空白的畫布,非常可怕,但同時,那也意味著一種解放。」

透過這些交談,也激發了 Day 想要用她自身的經驗來幫助別人。

「如果我可以在 Podcast 上講述我過去從錯誤中所學習到的教訓,讓更多的人可以聽到,那會不會很有意義呢?」

當時,我完全同意她做 Podcast,但我那個時候其實憂心會有多少人上線聽,不過 Day 卻說:「老實說,我完全不介意有多少人會聽,就算聽眾只有一個人,我也不介意。」

結果,Podcast 在一夜之間達成了幾千次的下載次數,讓我感到非常意外,甚至到節目季度尾聲時,下載量是以萬為單位,現在,這個節目的觀看次數已經超過了五百萬。

當我問她關於男性、女性在面對失敗時所呈現出來的態度是否有所差異時,她解釋:「在第一季時,有一位男性跟我說,他不確定他是否適合聽這個 Podcast,因為他從來不覺得他曾經失敗過;而女性一般都會說她已經失敗過太多次了,她沒辦法將這些失敗次數降低;男性會有這種答案,並非是因為他們傲慢,而是他們對生活的態度,是更加樂觀的;在 Podcast 歷經七季的播出後,接受訪談的人都比較願意彰顯他們較為脆弱的一面。」

Day 回想起讓他最印象深刻的來賓,是前 Google X 的商務長 Mo Gawdat,曾公開分享用科學的方式去理解幸福的定義。

「他跟我說,妳要與妳容易焦慮的大腦分開生活,妳大腦所產生的想法、思維就如同其他有機物一樣,它在身體裡的作用就像妳的心臟可以將血運送到身體每一處一樣;妳不會認為妳自己的血可以定義妳的人,那為什麼妳的人生要被妳的大腦左右呢?妳自己可以選擇想要看待事物的方式。」

Gawdat 的兒子 Ali 在一次例行性的手術中去世,當時 Ali 才 21 歲,之後,Gawdat 每天早上醒來的第一個念頭,就是 Ali 已經不在了。

但 Day 隨即補充:「過了好一陣子,他便決定將自己的思考與想法轉換,想著,Ali 離開人世,但他還在某處活著。」這是同樣的想法,但意義卻完全不一樣。

Podcast 節目的成功協助了 Day 開設了直播節目,同時也推出了一本同名書,成為當時最暢銷的書之一;而 Day 也正在著手撰寫新的小說、以及另外一本關於失敗的書,書名也叫 How To Fail 。

「這本書是根據我自身對於處理失敗的原則所撰寫的,是教別人如何去面對失敗的方針指南,算是勵志名言與忠肯建議的集合體。」

而上述提到的現場直播節目,也成為她截至目前人生中最璀璨的亮點,這個節目的前 20 分鐘基本上都是她的獨白,沒有陪襯、沒有聲效。

「這做法很可怕,但我是真的很想坦白、而且發自內心地去分享自己的想法。」

這就是為何 Day 何以如此受歡迎的地方,她隨時都準備好卸下心房,勇於承認她人生路上所遇到的挫折,在這種被逼迫只能對外投射自己最光鮮亮麗一面的世代來說,這絕對是會讓人耳目一新的生活態度。

不完美,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人生旅程的必經之路。